12月8日在滦平县35千伏西付313线路上,一架特殊的无人机顺着输电线路平稳飞行,对输电设备做全面细致的“体检”。通过搭载通过搭载的边缘计算装置和AI算法,这架无人机精准捕捉到导线的微小振动,快速扫描杆塔上的绝缘子、金具等关键部件。
“65号杆塔大号侧A相导线有几率存在破损,现场要进一步确认。”无人机完成自主巡视后,屏幕上迅速生成了检测报告,清晰标注了疑似隐患点的位置和风险等级。“有了这套系统,复杂区域的隐患巡检准确率大幅度的提高,速度快了不止一倍。”国网滦平县供电公司输电运检班班长张文博介绍道。
与传统的无人机巡检相比,“自适应导地线巡检”技术展现了显著优势。过去,人工操作无人机进行巡检,操作员需要事先规划航线并手动飞行,无人机的巡视效率受限于操作员经验和驾驶技术。而现在,这项新技术通过自主跟踪导地线飞行,仅需在起飞时输入任务区域信息,系统便能根据空域与导地线情况实现精准导航。在巡检效率上,由于无人机能够在单次任务中持续巡飞25分钟并自动完成隐患数据回传,平均工作效率较人工操作提升了1.5倍以上。
滦平县地处燕山山脉,地形复杂,长期以来电网运行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国网滦平县供电公司管辖的35千伏巴涝线公里,线路多处在高山峻岭中,其中17-18号塔,两基水泥杆相距800米,横跨低洼山谷的导线受微风振动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导线断股等安全风险隐患,因此对导线本体的高质量巡检必不可少。但是,传统的无人机巡检无法精准识别导线有可能会出现的断股、散股、弧垂不符合规定标准、悬挂异物等缺陷问题,借助激光雷达扫描导线获取点云数据的方式虽能解决精细化巡检的拍照问题,但是耗时长,费用高,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
为打破传统巡检方式的限制,今年以来,滦平加大线路巡检资产金额的投入,不仅引入了“自适应导地线巡检”技术,还加速了无人机操作技能的普及。公司组织各供电所参加无人机取证培训,全年累计新增取得无人机驾驶资质的技术人员达40余人,同时为公司所有供电所配备了无人机设备,实现了人机协同的智能巡检模式。在线路巡检任务中,无人机能快速抵达偏远区域,特别是在大风、低温等恶劣环境下,明显提升了巡检的覆盖率和作业安全性。
“这次巡视覆盖了整个35千伏西付313线处是导线磨损隐患,以前人工基本不可能发现这么细致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隐患发现后,我们大家可以提前制定检修计划,不再是‘等问题出现了再处理’,而是真正的完成了防患于未然。”张文博说道。
如今,国网滦平县供电公司持续加快电网巡检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能设备规模化应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巡视体系,以科学技术创新守护电网安全可靠供电,全力为公司争创“两个标杆”作出更大贡献。(张归驿)